2010年10月17日,国家973中医基础理论专项“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课题验收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领导、973项目专家组、973项目跟踪专家及相关领域同行学者等5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该项目提出的脉络学说新理论以及项目本身汇聚的三大亮点受到验收组的高度评价。

参加本次项目验收会的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苏钢强司长、王思成主任,973中医理论专项专家组专家李振吉教授、贺兴东教授,首席科学家以岭医药研究院吴以岭教授,973项目专家组专家北京大学医学部唐朝枢教授,973项目跟踪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季绍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杨胜利院士、北京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陈凯先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王永炎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杨宝峰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孙塑伦教授、高思华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叶祖光教授等17位验收评审专家,以及973中医基础理论专项办公室成员曾慧敏、朱晓磊、各子课题负责人与学术骨干。

首席科学家吴以岭教授主持会议,在简短致辞之后吴以岭教授对本次课题验收情况进行了说明,重点指出本次项目验收将严格遵守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973中医基础理论专项办公室的有关要求,并组织验收专家组进行评议,按照科技部制定的课题验收评议表,根据课题汇报、答辩情况及提交的纸质材料对每个课题计划任务完成情况、数据共享及技术资料归档情况、对项目总体目标的贡献、研究水平及创新性、研究队伍与人才培养进行评分。

“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项目以“源于临床、基础研究、指导临床”为指导思想,通过“整体设计、分部求证、系统整合、突出创新”的七纵一横课题设置,旨在建立对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防治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理论学说,提高这类重大疾病的防治水平并促进络病学学科发展。

课题负责人吴以岭教授首先对第一子课题“络病与血管病变相关性研究及治疗对策”的完成情况进行了介绍,该课题凸显了对项目的整体设计思路,研究中首次系统构建中医脉络学说,提出其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实验研究阐明情绪刺激、劳逸失度等社会心理因素通过全身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紊乱引起并加重血管病变,为早期通过调节情志、改变生活方式及药物干预提供了依据,对心脑血管病的早期防治具有积极意义。通络干预心律失常及慢性心力衰竭研究显示出营卫承制调平的普适性临床指导价值。

随后,围绕“脉络-血管系统病”内皮功能障碍、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共性病理环节,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王克强教授主持的“通络方药对络气郁滞(或虚滞)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作用研究”、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吴宗贵教授主持的“通络方药对络脉瘀阻与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中国医科大学曾定尹教授主持的“通络方药对络脉绌急与血管痉挛作用研究”分别进行了课题总结汇报,全面认识了血管病变“Outside-in”与“Inside-out”的发病机制,突出了通心络由“调”致“平”的系统干预效应。

围绕以“微血管损伤”为核心机制的急性心肌梗死无再流、脑梗死、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三大难治性疾病,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杨跃进教授主持的“通络方药对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微血管完整性及心肌组织保护作用研究”通过临床循证研究证实通心络治疗急性心梗介入后心肌无再流取得突出进展,实验研究证实该药明显保护缺血区微血管结构功能完整性,增强eNOS活性为其关键机制,显示出在解决这一医学界难题方面的应用价值。北京中医药大学李澎涛教授主持的“通络方药对脑缺血损伤脑组织保护作用的微血管机制研究”建立了基于脑微血管功能物质基础的药物筛选技术路线和复方药效评价、药理机制分析技术平台。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刘志民教授主持的“通络方药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作用机制研究”在通心络干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效果。中山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吴伟康教授主持的“通络治法代表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及综合评价”课题通过系统整理和数据挖掘对上述课题研究进行了横向综合分析,进一步支撑了项目假说。

在全面听取总结汇报后,各位验收专家组专家在给予各课题研究成果充分肯定的基础上提出诸多良好意见与建议。王永炎院士指出整个项目溯源探流,厘清经脉、脉络等概念,提出脉络学说新理论,这对络病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一份传承创新的成果,提出该项目是中医基础理论专项立项后的第一批,基于任务完成的状况是优良的,建议项目接转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验收专家组副组长李振吉教授指出该项目有三个亮点: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丰富完善中医理论,创新性强;提出营气与血管内皮相关、卫气与血管外膜相关,对于中医营卫的生物学基础有了深化认识;通络药物的有效性得到充分证实,并要求这三个点在项目验收时应该得到强化。